每周热点丨增发1万亿国债,赤字率上升0.8%

每 周 热 点


(10月23日—10月29日)

· 编者按 ·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10月25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核心关注点一:财政赤字率小幅提高,总体风险可控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核心关注点二:中央偿还地方使用,资金投向八大方面

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核心关注点三:逆周期资金调节意义重大,预期带动国内需求

据了解,我国财政史上仅有1998、1999与2000年三次年内追加财政赤字,均用于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稳增长意义显著。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1999年受洪水与经济危机余波冲击,2000年国内需求不足,在这类特殊时期加大逆周期资金调节意义重大。根据《关于199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提及的数据计算可以得出,每1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带动GDP增长1.56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详见本期第五部分专题。

关注“每周热点”,你将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一、主要监管部门政策汇总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要加强生态保护,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冰雪经济,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要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2.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本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3.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0条,规定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并依据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等。

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多种方式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要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

5. 央行发布《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制度和基础设施安排,加快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深化双边货币合作,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6. 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决定》,延长发股类重组项目财务资料有效期,促进上市公司降低重组成本,加快重组进程。主要修改内容如下:一是明确发股类重组项目财务资料有效期特别情况下可在6个月基础上适当延长,并将延长时间由至多不超过1个月调整为至多不超过3个月。二是明确相关配套措施。经审计的交易标的财务报告的截止日至提交证监会注册的重组报告书披露日之间超过7个月的,一方面压实上市公司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强化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

7.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通知要求,各监管局在做好持续性监管的基础上,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加大追责处罚力度。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联动,规范向金租公司提供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咨询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一体推进“三不腐”,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坚决遏制金融租赁行业的违法案件。

8.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发展基础好、服务保障全、地方特色强、配套产业优的户外运动发展高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行动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下积极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地将户外运动产业纳入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名录。

9. 生态环境部近日起草《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以往的《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重污染天气应急仅针对PM2.5污染过程,不再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指数)为预警指标。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境外传输等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不纳入预警应急范畴。

10. 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确保其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平等、法律保护平等,全面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和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特别是民营企业高管、财务、采购、销售、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以及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

二、地方政府及产业协会政策动向

1. 《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构建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符合板块定位的优质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严格履行安全合规程序前提下到境外上市、发债、并购等。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适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注册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

2. 江苏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工作联席会议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从稳定和改善大宗消费、扩大和提升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载体设施、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22条针对性政策举措。

3. 山西省政府召开全省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推进会,要求紧盯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焦化、钢铁、煤电等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工作,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加快推动散煤清洁化替代,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千方百计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4. 《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日前经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机制,拓宽城中村改造资金支持渠道等策略,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提升改造效率”。由此,广州是首个提出房票安置的一线城市。

5.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称,香港将下调股票印花税,从目前的0.13%下调至0.1%,目标是在11月底前完成立法程序。香港将设立100亿港元新型工业化加速计划,落实“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使在香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房地产除外)3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合资格投资者,可以透过计划申请来港,细节年内公布。为鼓励生育,香港特区政府将设置新生婴儿奖励金,每位新生婴儿将获得2万港元现金奖励。买家新住宅印花税将减半,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将全力推动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促进香港股票人民币计价交易,推动落实离岸国债期货的措施,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三、其他宏观新闻

1. 截至10月26日,全国31个省份全部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在经济增速上,西藏和海南分别以9.8%和9.5%的增速领衔增长。另外,在三季度遭遇恢复阻力之下,仍然有12个省份增速超过6%,这12个省份是西藏、海南、内蒙古、甘肃、四川、宁夏、浙江、安徽、山东、新疆、湖北和上海。

2.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家数据局初期组织架构按照综合、数据要素、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数据等工作划分为五个组,目前在岗人员有数十人,未来将随着正式挂牌运营不断扩充队伍。

3.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李强就深化上合组织合作提出建议:共同推动经济加快复苏,合作建设安全、高效的交通体系,不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平稳畅通;要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进一步推动重要经济走廊建设,建好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4. 民政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两亿八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针对失能老人群体,今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目前试点范围扩大到49个城市。

5. 中美金融工作组10月25日以视频方式举行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副部级官员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以及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参会。双方就两国货币和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全球金融治理等议题以及其他双方重点关切的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

6. 10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见到访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表示此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同美方沟通,切实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在重返巴厘岛基础上,面向旧金山,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拜登阐述重视对华关系的立场,表示美方愿同中方保持沟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访问期间,王毅还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两轮会谈,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进行了战略沟通,并在华盛顿同美国工商业等各界代表座谈。

7.《IFF2023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预期增长3.1%。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在3.1%的疲软水平,中国经济2023年和2024年预计将分别增长5.2%和5%。报告强调,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紧缩周期可能在2024年结束。

四、宏观数据信息


1. 国家统计局: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1.3%。

2. 国家统计局: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96.35万亿元,同比持平。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

3. 财政部:1-9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619689.5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34797.5亿元,同比增长4.3%。9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8%,上升0.3个百分点。

4. 财政部:1-9月累计,企业所得税收入33722亿元,同比下降7.4%。个人所得税收入11310亿元,同比下降0.4%。印花税收入3031亿元,同比下降11.2%。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1555亿元,同比下降30.8%。

5. 国家能源局: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5538亿元,同比增长41.1%。其中,太阳能发电2229亿元,增长67.8%;核电589亿元,增长46.0%;风电1383亿元,增长33.4%。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287亿元,增长4.2%。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9亿千瓦,同比增长12.3%。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增长45.3%;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增长15.1%。

6. 文化和旅游部:前三季度,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97万亿元,增长114.4%。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3.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2.7%;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52万亿元,同比增长75.8%。

7. 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4.9%,高于第二季度未经修正的2.1%。

五、专题

(以下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10月25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吹风会要点:

●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

●抓紧组织开展项目筛选审核,尽快选定项目并下达项目清单和安排金额。

●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全部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对挤占挪用国债项目资金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

●此次国债优先支持建设需求迫切、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坚决避免安排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关于增发国债资金规模和投向

增发国债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整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多个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当然,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资金规模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

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资金投向

主要用于8个方向:

第一,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

第二,是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支持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治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围堤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第三,是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加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第四,是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海堤治理,整体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第五,是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持灌区建设改造修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灌溉供水、排水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六,是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支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第七,是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第八,是用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国债资金投入使用以后,也会积极带动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关于增发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

在增发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一是中央承担还本付息。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二是今明两年安排使用。当前已进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能够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落实。

三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为了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将一次性适当提高相关领域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或补助比例,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四是单设转移支付项目。为保持预算年度间衔接,将参照以往做法,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单设“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项目,与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并列,集中反映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在加强资金监管方面,财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为保障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将加强资金的全流程监管:

一是纳入直达资金机制。财政部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全部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

二是开展常态化资金监管。财政部将充分发挥各地监管局属地优势,组织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专门制定监管方案,明确监管任务要求,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严查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压实地方监管责任。财政部将督促各地将国债资金使用情况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盯紧盯牢国债资金使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