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丨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要细节?


每 周 热 点

(2月13日—2月19日)

· 编者按 ·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核心关注点一:6个“扩内需”重点支持领域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及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核心关注点二:粮食、能源与矿产仍是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基础保障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统筹布局电力源网荷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核心关注点三:着力发展5种前沿技术、1类企业、1种经济

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核心关注点四: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方案

要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坚持分类改革方向,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详见本期第五部分专题。

跟踪每周宏观热点,你将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一、主要监管部门政策汇总     

1.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李克强表示,五年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创新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实现年均5.2%的中高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支撑了稳物价。也要看到,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李克强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去年底企稳、今年初回升,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拓展经济回升态势。

3. 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4. 国家能源局2023年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工作包括加快在工业、交通和住建等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动分散式陆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抽水蓄能布局优化,指导地方全面启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等。

5. 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主办发布《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通报基金专户子公司分类监管正式启动。重点包括:允许合规风控水平较高、主业清晰、经营审慎、具有可持续展能力的专户子公司在现有监管制度下规范展业;对合规风控水平不足、存量业务风险较大且长期难以化解的专户子公司实施适当的展业限制;对经营不善、风险隐患大、缺乏商业可持续性的专户子公司审慎从严监管,坚决出清严重违法违规机构。

6. 国家发改委在《求是》发表文章指出,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7. 央行召开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扩大国内需求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支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稳经济大盘政策工具存续期管理,支持项目落地建成。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动态监测分析房地产市场边际变化,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强穿透、堵漏洞、用重典、正风气”,从严从重查处影响恶劣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强化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问责。加强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等的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严肃查处财务数据造假、出具“阴阳报告”、内部监督失效等突出问题。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依法严厉打击伪造会计账簿、虚构经济业务、滥用会计准则等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9.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10. 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165部,内容涵盖发行条件、注册程序、保荐承销、重大资产重组、监管执法、投资者保护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完善审核注册程序、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完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制度及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等五个方面。

11. 沪深交易所发布多部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配套的业务规则、指引及指南,涵盖全面实行注册制下发行上市审核、发行承销、持续监管、交易组织管理和投资者保护等环节的主要制度安排。主板改革方面,保留直接定价方式,新增定价参考上限;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引入网下投资者缴纳保证金、二次配售等应对机制;沪市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将严重异常波动股票、风险警示股票、退市整理股票等纳入重点监控范围。沪深交易所将于2月20日至3月3日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3月4日起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申请

12. 深交所正式发布30部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配套的业务规则及指南。对于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发行上市,深交所发布专项通知,主要有三个方面安排:一是细化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二是明确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启用“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上市标准;三是做好相关规则衔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同步取消了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13. 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二是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模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三是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的应用,用好用活第二支柱,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五是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引入70余张披露模板,要求银行详细披露风险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二、地方政府及产业协会政策动向

1. 北京市经信局透露,北京将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构建开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应用生态。加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加速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供给;支持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优势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全面构筑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高地。

2. 河北省发布《河北省企业上市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2023年,力争全省新增过会上市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以上,新增审核期、辅导期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10%、20%以上;2024至2025年,力争年均新增过会上市企业数量较2022年同比增长30%以上,年均新增审核期、辅导期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0%、30%以上。

3. 杭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落实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抓好市重点项目850个左右、省重点项目150个左右,完成市重点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全力稳住房地产投资大盘,优化经营性用地结构和出让时序,加快已出让用地项目开工,计划2023年全市出让经营性用地10500亩。

4.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印发《深圳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从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金融服务两大方面提出了12条具体举措,通过进一步完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生态,助力提升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度的新能源汽车现代化产业集群。

5.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2022年累计完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3%,与2021年基本持平;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43.7%,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长时期处于较低盈利水平,利润总额基数较低,同时也反映了产品结构的升级。



 三、其他宏观新闻


1. 国家领导人同伊朗总统莱希举行会谈时强调,中方愿同伊方深化贸易、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务实合作,进口更多伊朗优质农产品。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农业、贸易、旅游、环保、卫生、救灾、文化、体育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2. 就美日荷限制向中国出口相关芯片制造设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严正声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反对这一破坏现有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的行为。反对这一干涉全球贸易自由化、扭曲供需关系和供需平衡的行为。反对这一试图将中国半导体产业排除在全球产业体系及市场自由竞争之外的行为。

3.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和有关部门一道,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石化、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巩固钢铁去产能和产量压减成果,推动轻工、纺织等行业优化升级,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4.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发布,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合肥和青岛。

5.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并原则同意示范园区建设总体方案;商务部亚洲司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将按照批复要求,支持福建省抓实抓好总体方案落地见效,持续完善支持政策,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示范园区建设。


四、宏观数据信息


1. 据国家能源局,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

2. IDC发布报告称,预计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2022年达56亿个,到2026年将增至约102.5亿个,复合增长率约18%。

3. 纽约联储:1月一年期通胀预期与去年12月相比保持在5%不变;三年期通胀预期为2.7%,去年12月为2.9%;五年期通胀预期为2.5%,去年12月为2.4%。1月预期家庭收入降为3.3%,去年12月为4.6%;1月预期家庭收入降幅为调查史上最大降幅。

4. 欧盟委员会:将欧元区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0.3%上调至0.9%,通胀预期从此前的6.1%下调至5.6%;2024年经济增速预期不变,为1.5%,通胀预期从此前的2.6%下调至2.5%。

5.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增速换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与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新增城镇人口创下42年来新低。

6. 美国1月CPI同比涨幅由上月的6.5%回落至6.4%,为连续7个月涨幅下降,创2021年10月以来最低,但高于预期值6.2%;环比则上升0.5%,符合市场预期。核心CPI同比升5.6%,创2021年12月以来最小增幅,预期升5.5%,前值升5.7%;核心CPI环比升0.4%,符合预期。利率期货数据显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在3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超过90%。

7. 中基协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规模20.23万亿元,较上月增加2050.84亿元,环比增长1.02%。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5.61万亿元,环比增长0.94%;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规模11.07万亿元,环比增长1.17%;存续创业投资基金存续规模2.91万亿元,环比增长2.70%。

8. 中国1月70大中城市中有36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去年12月为15城;环比看,合肥、上海均涨0.7%领跑,北京、广州、深圳分别涨0.4%、跌0.2%、跌0.2%。国家统计局表示,1月份,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9. 最新报价显示,国产电池级碳酸锂2月17日下跌1.25万元报43.1万元/吨,创逾1年新低。业内看来,下半年碳酸锂价格将回归到35万-40万元/吨左右,明年产业或出现过剩。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意味着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新能源车企有望实现业绩修复。


五、专题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以下为文章全文:



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积累了成功经验,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

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要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优势,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要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

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统筹布局电力源网荷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企业“组团出海”,加快进口多元化。要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们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议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大,一些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规经营。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今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一是扩大市场准入。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要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要正确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做好风险应对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统筹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压实各方责任,及时加以处置,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明年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筹备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造条件加快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


image.png

image.png

16770476331209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