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the passion of investing i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remain under Tesla’s turbulence?
近日,2021上海国际车展开幕,除了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南极洲附近的“世界最大冰山”恰在此刻融化分解成许多小冰山。这样的巧合不禁让人想起“蝴蝶效应”对汽车、出行以及能源等产业的影响。
根据研究,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体量占比13%,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三,但增速最大,1990年至2018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8.3%。其中,车辆使用环节造成的碳排放占全行业能源消耗的93%,该环节节能减排十分必要。推广电动车有助于在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城市的污染物总量。
“碳中和”战略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路线图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组织专家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整体规划中,我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将力争在2028年前后达峰,到2035年全产业的碳排放量将比峰值降低20%以上。其中,2035年总体发展目标: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在国内广泛运行,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道、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的信号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汽车、出行产业等相关行业领域随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新的产业升级路线图。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宝马、长安、东风等企业均明确提出了各自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调整措施。
图片来源:中关村在线
4月17日,华为与北汽率先推出新动作。华为以HUAWEI INSIDE 创新模式与北汽合作的首款车型ARCFOX 极狐阿尔法S HI 版发布。该车型成为华为HI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第一款豪华智能电动车,是华为进军汽车行业的里程碑。同时,华为在4 月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示,华为将与北汽、广汽、长安三家车企进行深度合作,以HUAWEI INSIDE模式打造三个汽车子品牌,并将在四季度陆续推出。
新能源汽车投融资热情持续走高
纵观2020,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量同比下降8.3%,但同时期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同比增长了3.9%。从融资事件数和披露的金额来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品牌融资事件数比去年下降了18.3%,但披露的融资金额同比大涨159.4%,达到1292.1亿元,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而2021年仅前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发生13起投融资事件,包括比亚迪、恒大汽车、零跑汽车、合创汽车等知名品牌。“碳中和”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活跃投融资事件以及企业间深度合作暗示,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从蓝海走向红海。
资料来源:企查查
4月15日,沃尔沃汽车集团旗下高端电动汽车品牌Polestar极星宣布获得5.5亿美元融资,主要投资者包括重庆承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淄博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淄博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韩国SK集团旗下的I Cube Capital基金以及其他国内外投资者。Polestar极星此轮融资的投资方,出现了政府投资的身影——重庆两江政府投资、淄博政府投资及产业基金。
政府投资为何青睐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极星,此前威马D轮100亿元融资的投资方囊括了上海、湖北、苏州等多地政府投资基金,法拉第未来获得珠海国资20亿元投资,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融资事件中出现了政府投资基金的参与。究其原因,造车是核心产业,新能源又是发展的大方向,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在当地的发展。如据称“蔚来中国与合肥市政府的合作中,蔚来中国的总部放在了合肥,同时部分研发和生产也会以合肥为中心。”
政府投资结合资本与政策等多方面助力,通过合理的配套措施满足企业的诉求,挖掘能够真正能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未来企业成功上市,将能够创造双赢局面。但为避免盲目投资与产能过剩,2020年11月,发改委也曾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近半年来吉利和威马的坎坷上市之路也存在一定警示。2020年9月底,吉利28天过会,但目前仍未登陆科创板。威马于2020年9月底开始申报科创板,曾计划在2021年初登陆科创板,但据称“现在威马仍在排队,吉利还排前面没上去,威马只能等着,没办法。”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估值正在回归理性,如果公司此时上市,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融资和估值。今年春节过后,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明星公司的股价均出现10%以上不同幅度的回调,短暂的终结了2020年底的上涨态势。
毋庸置疑,“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经济将被长期看好,但如何从量变到质变,通过资本助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仍是一个复杂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