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life version of TV Series “Minning Town” – New chapter of relocation of the poor for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in Tibet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讲述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戈壁滩上玉泉营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新家园的故事。村干部十年如一日地为整村搬迁、通电、灌溉用水等问题操劳,并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能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扶贫开展对口帮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与移民们一起摸索出创收的新方向。年轻人通过劳务输出、发展庭院经济收获自信;而上一辈人,在发展过程中经受着传统与现代、寻根与断根的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与挑战。无论如何,从西海固走出的移民们互相扶持着走向未来。
走出这部热播剧,回到现实。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仍在持续。近期《焦点访谈》报道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易地搬迁案例。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扎墨公路)的县城,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墨脱县全境。在峡谷深处,是最难到达的多卡村,这个村再往前走就是无人区了。交通是多卡村发展的最大掣肘,多卡村距离这条唯一的公路还有40多公里。村民们曾依靠简单的耕种维系口粮,绝大部分需要政府补贴。教育与医疗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多卡村距离最近的卫生院最快要19个小时才能到达。多卡村民几乎没有增收的来源与机会。2017年,墨脱县把包括多卡村在内的3个村列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2020年,扎墨公路通车的第7年,我沿着扎墨公路从波密抵达嘎隆拉隧道。这条路不同于任何一条山路,它穿越了四季,展现了大自然最原始、最凛冽的样貌。
正是在扎墨公路的风雪、雨雾和落石中,我渐渐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扎墨公路全长117公里,却花费三代人将近50年的时间修建。目前,这条我国最艰险的公路只能保证8个月的有效通行,平均每公里有3.1处潜在自然灾害频发区。松散的地质结构、多变的极端天气、泥石流、雪崩、落石使这条公路随时可能发生惊险。
据《西藏公路交通史》,墨脱公路于1975年开始修建,1981年停建。由于严重地质灾害,道路边修边毁,再修再毁,6年时间,牺牲34人,重伤近百人。除扎木大桥段24公里可使用外,其余被自然灾害迅速摧毁。1984年交通部重新考察并在1993年实现墨脱公路道路粗通,有史以来第一辆汽车开进了墨脱,准备第二天带人和货返程,但当天晚上大雨就把道路彻底冲毁,这辆车就没能开出墨脱。
2001年开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经过8年的论证,2009年再次开始施工。墨脱公路起于波密县扎木镇,跨越6条江河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2013年10月1日通车,终于宣告中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
△作者拍摄于2020年10月。扎墨公路时刻被大雾覆盖,风险警示牌在路边频繁闪现。
△作者拍摄于2020年10月。随处可见山顶冲向道路的泥石流痕迹,路面布满刚砸出的大坑。
△作者拍摄于2020年10月。落石砸塌了路肩,开向墨脱的货车在雨中缓慢前行。
△作者拍摄于2020年10月。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雪山是通往墨脱的必经之路。墨脱通路前,挑夫要翻越这样的雪山,用肩膀将物资带进墨脱。
△作者拍摄于2020年10月。在没有公路前,徒步进入墨脱极其艰险。墨脱西、北、东三面的环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每年只有10月适合通过雪山垭口,4-5月极易发生雪崩,6-9月倾盆大雨泥石流严重,其余时间受印度洋湿热气流和藏北冷空气影响,墨脱的入口均被冰雪覆盖。
而我经过的,只是扎墨公路上相对安全的路段。扎墨公路距离计划整体搬迁的多卡村还有40多公里,必经之路是需要徒步穿越的巴隆悬崖路。这条悬崖上的道路最窄处只有30厘米,垂直向下200米是滚滚的雅鲁藏布江。就是在这样艰险的路上,从2016年开始,援藏干部谢国高徒步走完了墨脱县8个乡镇46个贫困村。
2017年,墨脱县把包括多卡村在内的3个村列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据报道,三个村的搬迁需要投入1.1亿,当地资金缺口3000万。和电视连续剧《山海情》中的剧情一样,谢国高为此找到了佛山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他一家一户讲解和动员,集中村民开了无数次座谈会。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人一样,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不同意搬迁,因此十几户人家不愿离开多卡。老人搬进离村子几公里外的山洞,对谢国高避而不见。为了村里剩下的村民,谢国高反复攀爬6个多小时山路去劝说老人。虽然常被拒绝,但每次来墨脱都有收获,年轻人们终于开始憧憬着山外的新生活,十多公里外的多龙岗安置点也已经准备就绪。
墨脱县的雨季到来,连日降雨引发泥石流,最艰险的巴隆悬崖路被阻断。为了顺利搬迁,当地政府组织抢通巴隆悬崖路,一边抢通,一边过人。2020年,多卡村最后的10户村民终于陆续搬入了安置房。
为什么要易地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对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方式。当居住已久地区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而严重退化后,需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来补缺。易地搬迁脱贫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山海情》所发生的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据公开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投入力度,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31亿元,是前10年的1.75倍;累计搬迁贫困人口394万人,是前10年的1.37倍。
尽管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后的选项,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还是实现了接近1000万人口的搬迁。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安置住房和配套水、电、路、气、网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正不断改善着搬迁对象“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状况,并努力遏制迁出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我国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以贵州省黔西南、藏区边陲、塔克拉玛干沙漠为典型的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或交通极不便利的区域,即便风调雨顺都可能“吃不饱”。传统的帮扶式难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
西藏作为“三区三州”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包虫病流行范围最广、流行程度最重的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6万人到现在基本清零;岗玉村是墨脱县最后一个“溜索村”,33户村民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滑过一条200米长的山间溜索,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极其困难。2019年,国家投入约1亿元,其中包括广东援藏投资3000万元,使得岗玉村、多卡村、龙列村三个自然灾害隐患大的村庄易地搬迁到了多龙岗村。如今的多龙岗村正在发展庭院经济和茶产业。
2.解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矛盾
△作者拍摄于2020年。墨脱所在的林芝周边区域是“藏地江南”,西藏高原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
对于这些生态条件极为脆弱的区域,人类活动很容易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人类和自然环境矛盾的选择之一。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始终相互制约,恶化了的生态环境也在加剧贫困化趋势。把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出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对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推动文化、教育与边疆建设
易地搬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贫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重构,为提升人口素质、改变落后生活方式提供物质和制度条件。有学者指出,这些边远深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居民迁移出来之后,长期因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水平低下而造成的不平等将被逐渐弥合。社会一体化将有利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尤为显著。
易地搬迁的漫长攻坚中存在的执行偏差,在《山海情》和媒体报道中也客观地反映出来,例如资金拨付不及时,工程建设、搬迁计划进展缓慢,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标准等问题。个别地方政府还未改变传统面子工程的思维,不切实际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另外,重建社区、迁出地的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更是比搬迁还艰辛、还漫长的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建构工程。不论是电视剧、媒体报道还是在当地的游历,远不足以让我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项浩大工程的全部要义。但在不断用心贴近我国青藏高原这片神奇而广袤的西部大地时,我们至少可以领会这场道阻且长、旷日持久的工程用心之良苦,目光之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