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解禁烟花燃放,让老百姓感受久违的年味儿?
近日,山东东营、滨州两地的市政府官网显示,当地春节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这是烟花禁令在小范围区域内的“松绑”。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美轮美奂又有“驱邪避瘟”涵义的烟花爆竹,无疑将成为百姓释放压抑情绪的一剂良方。
“禁放令”是专门针对烟花爆竹的一项禁令,全国超过282个城市实施了这项禁令。它意味着这些地区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是不能够燃放烟花爆竹的。此时间段涵盖了春节,坊间有人认为这是对于春节习俗的一种“阉割”。是否应该禁放烟花爆竹始终存在着争议,这主要是人们不断改变的现代观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那么,烟花禁令是否“矫枉过正”背离了初衷?是否有必要借着“大疫三年”、“辞旧迎新”的当口适当放开烟花燃放?
烟花爆竹的历史渊源
烟花爆竹的发源地在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年前,在《神异经·西荒经》中便有记载。从最早燃烧“竹节”的噼啪声,来驱赶“年兽”、“瘟神”等邪物,到后来火药发明形成多姿多彩的烟花爆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早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春节习俗。
在数千年的传承之中,古人留下无数与烟花相关的习俗和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把古时春节的习俗描绘得有声有色,而烟花爆竹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提出加强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安全管理。1993年12月1日,北京城区开始禁放烟花爆竹,这是针对当时燃放烟花安全事故不断的无奈之举。此后,全国陆续有200多个城市制定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各地实施时间各有不同,相关规定也有所差异。
烟花产业的市场价值
烟花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产值,而在烟花出口领域我国更是占据巨大优势。2021年,我国烟花爆竹的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出口总值约3.4亿美元,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5%。而在2009年之前,我国烟花爆竹年产值一度高达250亿元,约占全世界产量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近年来,关于“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不断在各类社交平台出现,并引发大家的热议。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留言区,可以看到大家在隔屏感受国外万圣节、圣诞节浓厚节日气氛的同时,也多表示,相比之下中国年缺少了烟花爆竹的“加持”,明显氛围冷清。从国外的情况看,经过改良的烟花在国外很多场合大受欢迎,例如美国独立日、圣诞节、新年等,绚丽的烟花表演增加了节日气氛,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的开闭幕仪式上,烟花也是常客,日本的花火大会更是吸引近百万人驻足观赏。
调查:“年味”离我们还有多远?
烟花“禁放令”到底应该“松绑”吗?反对者会提出烟花爆竹对于环境的危害,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表明,大量鞭炮的集中燃放造成了空气质量短时内严重污染,但随着燃放数量的减少,污染状况会迅速得到改善。如下图所示,除夕夜主要污染物在中午12点左右和晚上10-12点之间达到峰值会迅速回落。
无限制烟花燃放会带来安全隐患和噪声污染,除夕彻夜的轰鸣炮响让老人小孩彻夜难眠,第二天满地纸屑更是对公共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大家还要防着路边的炮仗炸到自家的车或落进阳台。综合看来,烟花爆竹本身“无罪”,而不加限制的让各类“危险”烟花流入市场,带来的却是数不胜数的安全事故和身体危害。
事实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传统的烟花爆竹进行更新改造,尤其是污染和安全改造已是一条可行之路。无烟、无金属、无硫硝等环保烟花已在市场上出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加大投入研究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鼓励烟花炮竹安全使用,禁止普通“老式”烟花的生产和流通,从源头上下功夫才能减少污染,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类做法比“一禁了之”更为合理和有效,也是烟花爆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对市区、中心城镇等人群密集中心区的烟花爆竹燃放时间进行限制,将郊区、城乡结合部划定为限放区域进行燃放,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心长时间燃放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与路人安全隐患,也可以保留烟花爆竹带来的节日氛围。
摄影:Tom
燃放烟花爆竹在让大众欣赏到“光与火”的艺术之美的同时,又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安全隐患,这确实是个矛盾的问题。然而,“一纸禁令”绝非一劳永逸。在烟花取舍问题上,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努力方向,例如,改进烟花设计制作,使用更环保安全的材料;限制高危门类的生产;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制定更科学的禁放措施等等。总之,保留烟花爆竹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如何更好的平衡传统习俗与环保安全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