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变与不变”

12月6日-12月12日)

编者按

 

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确定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要求“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2022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毫无疑问,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那么,本次中央工作会议有哪些“变与不变”呢?

 

关注热点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的是稳增长


稳中求进,是近年来中央一以贯之的经济工作方针,是没有变化的。唯一的,此次“稳”字更强调“稳增长”。

 

如本期三、1所述,中国社科院12月6日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略高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至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5.1%。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对2022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值分别为5.6%、5.4%,分别仅高出全球增速预测值0.7个、1个百分点。

 

由于欧美经济2020年普遍严重下滑,而中国因为防疫出色而基本持平。因此,2022年是各界普遍预期“后疫情”时代的元年,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同回增长“共同起跑线”的一年。

 

作为过去40多年来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代,较全球经济增速维持一定的领先地位,例如,按照IMF和世界银行所预测,高于世界平均增速0.7个,或者1个百分点,是必要与可行的。

 

关注热点二:首次提出七大政策组合,包括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和社会政策。


本次会议提出,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不变的是,这些相关政策可见于中央相关经济政策文件。变化的是,此次七大政策以有序组合式的方式首次提出,使得这七大政策成为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例如,科技政策排在旨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结构政策之后,排在“激活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社会政策尽管排在最后,但强调“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充分说明了以民为本的社会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要求。

 

关注热点三:支持基建超前发力。


跨周期调节是之前经济政策一以贯之的口径。而本次会议则突出了超前发力。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关注热点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还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事实上,全面实施注册制是资本市场的普遍预期,但中央在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明确了全面改革的信号指引。这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放下包袱,全面进入“注册制”新时代,也有利于后市表现。

 

对于“资本设置‘红绿灯’”,则是中央在反对资本垄断、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背景下的最新说法,清晰地指明了对资本要有“行”,有“停”,而不是为了GDP的发展目标放任野蛮生长,甚至一味的“放行”。


详见本期第五部分专题: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分要点梳理


跟踪每周宏观热点,你将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一、主要监管部门政策汇总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作重要讲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确定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部署的七大方面政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施工图,给出了定心丸。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详见五、专题: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分要点梳理)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会议要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3.    李克强同主要国际经济机构负责人共同会见记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6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同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和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席举行第六次“1+6”圆桌对话。

 

李克强表示,要推动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创造条件。中方支持国际开发协会(IDA)增资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的缓债安排,以积极开放态度参加世贸组织相关讨论和谈判。李克强介绍中国将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提出中国将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

 

4.    央行: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本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5.    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规定十七年后修订,不再限制外资险企持股比例

 

12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银保监会修订已运行17年的保险资管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管理规定》明确了保险资管公司的机构功能定位。保险资管公司应以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为目的,立足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在股权结构设计上,《管理规定》适当降低了保险公司股东总体持股比例上限,要求境内外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管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50%。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已有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业运营,通过发行保险资管产品、受托管理等方式管理资产总规模约18.7万亿元。

 

6.    财政部:严格限制国有金融机构资产直接协议转让范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要求,12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转让应当严格遵守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通过资产转让进行不当利益输送。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转让采取进入产权交易场所交易的,参照《规范产权交易机构开展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20〕92号)执行,应当在省级财政部门确认的承办地方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

 

7.    国资委:确保在党的二十大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

 

12月11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资国企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强调,要把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稳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研究出台有利于中央企业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积极贡献。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在党的二十大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更大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8.    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提升数据中心绿色电能使用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数据中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通知提出,在数据中心、5G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全面支撑各行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数据中心、5G能耗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形成,综合产出测算体系和统计方法基本健全。

 

9.    工信部:切实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1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提出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正视问题,清醒认识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一是机制政策统筹协调仍显不够;二是面临材料先行、成果转化、产用衔接“三难”;三是高端人才及团队供给不足;四是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工作,争取早日突破。

 

10.  交通部印发交通运输“十四五”立法规划

 

12月10日,交通部印发交通运输“十四五”立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交通运输重点领域重大立法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法两条例”(公路法(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农村公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颁布实施;一批服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细化落实上位法规定的部门规章印发实施;交通运输立法质量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法规体系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得到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对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推动、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

 

11.  沪深交易所拟修订股票上市规则,整合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体系

 

12月10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就修订股票上市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进行整合。在规则数量上,归并整合后沪市主板由原来的百余件减少至37件;深市自律监管规则减少至36件。

 

《股票上市规则》新设“公司治理”和“中介机构”专章,强化公司治理要求,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增设“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专节。为规范公司治理,《股票上市规则》中要求董事会、监事会召开期间出现异常情况需披露。


二、地方政府及产业协会政策动向


1.    中国物流集团12月6日成立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组建的中国物流集团由原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物流板块的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整合而成。同步引入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形成紧密战略协同。

 

中国物流集团股权结构为: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持股比例相同,为38.9%;3家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分别为10%、7.3%、4.9%。中国物流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又一家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

 

2.    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召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与展望”线上研讨会

 

12月9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一直坚定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希望香港发挥好联结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作用,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吸引力,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不断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证监会国际部主任申兵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与展望”研讨会上表示,证监会坚定支持和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将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本市场深化合作,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证监会对企业境外上市持开放态度,充分尊重境内企业依法合规自主选择上市地。

 

3.    专家建议制定氢能产业中长期战略规划

 

12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城市氢能发展潜力排行榜》显示,根据地方“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可能将建成加氢站1002座,将推广氢燃料电池车54800辆。《排行榜》显示,从氢能发展潜力总指数来看,上海、苏州、深圳、广州、青岛、北京、宁波、南京、武汉、天津位列前十。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总体潜力指数最高,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滢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初具雏形,在上游、中游、下游都有一定应用空间,并且存在广泛的应用潜力,但是在环节之间的打通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技术困境。未来氢能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力行业等都有很多潜在应用场景。

 

4.    交易商协会:优先支持企业注册发行债券用于房地产并购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2月10日举行房地产企业代表座谈会。会议表示,将优先支持符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企业注册债务融资工具用于并购项目或已售在建项目建设。据悉,招商蛇口等企业近期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的兼并收购。

 

交易商协会将重点支持符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企业注册发行中长期限的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优先用于补充已售在建项目的资金缺口、以及用于房地产项目或资产的股权收购,支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满足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5.    中基协公布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5.9万亿元

 

公募基金规模约23.9万亿元,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8.4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7.5万亿元,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约3.7万亿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3175亿元,私募基金规模约19.7万亿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规模2.3万亿元。

 

6.    12月10日幻方、明汯等多家百亿量化私募发布通知,从本周或者下周开始将不再提供预估净值推送服务

 

清和泉、希瓦资产等多家百亿股票私募亦跟进。各家管理人均表示,考虑到预估净值在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瑕疵,且未经托管机构复核确认,决定不再提供预估净值服务。


 三、其他宏观新闻


1.     国内外机构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中国社科院在12月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中指出,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2020至2022年三年平均增长5.2%,略高于2020至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5.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2022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值分别为5.6%、5.4%,分别高出全球增速预测值0.7个、1个百分点。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称,香港经济保持稳健复苏态势。

 

2.    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提出,至2035年,中非年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支持非洲增强出口能力,加强与非洲国家农产品、食品检验检疫合作,加快推动检疫准入程序,扩大进口非洲非资源类产品。至2035年,中国新增对非投资600亿美元,重点支持非洲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支持有实力的中国在非经贸合作区升级为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示范区,支持中国在非企业本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    12月10日晚,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美CPI环比上涨0.8%,同比涨幅进一步攀升至6.8%,为1982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


细分数据看,美11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0.5%,较去年同期上涨4.9%,是自1991年中旬以来的最大涨幅。服务成本11月上涨0.4%,近一年上涨了3.4%,为2007年4月来最快的年度增速。美国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6.1%。能源价格延续涨势,11月上涨3.5%,在过去12个月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了33.3%。住房成本同比上升3.8%,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四、宏观数据信息


1.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约3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约5.1万亿元,增长20.6%,占我外贸总值的14.4%。其中,对东盟出口约2.8万亿元,增长18.9%;自东盟进口约2.3万亿元,增长22.8%;对东盟贸易顺差5094.7亿元,增加3.8%。

 

欧盟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欧盟贸易总值约4.8万亿元,增长20%,占13.7%。其中,对欧盟出口约3万亿元,增长23.9%;自欧盟进口约1.8万亿元,增长14.2%;对欧盟贸易顺差约1.2万亿元,增加42.5%。

 

美国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约4.4万亿元,增长21.1%,占12.5%。其中,对美国出口约3.4万亿元,增长19.2%;自美国进口约1.1万亿元,增长27.5%;对美贸易顺差约2.3万亿元,增加15.8%。

 

日本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约2.2万亿元,增长10.7%,占6.2%。其中,对日本出口9790.3亿元,增长8.8%;自日本进口约1.2万亿元,增长12.2%;对日贸易逆差2422.8亿元,增加28.4%。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最快、比重提升。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约17.2万亿元,增长27.8%,占我外贸总值的48.5%,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约12.7万亿元,增长13.1%,占我外贸总值的36%。国有企业进出口约5.4万亿元,增长27.3%,占我外贸总值的15.2%。

 

2.    中国11月PPI与CPI“剪刀差”缩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并创15个月新高;PPI同比上涨12.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统计局表示,11月份,随着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煤炭、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PPI涨幅有所回落。

 

3.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11月M2余额同比增长8.5%,预期为8.7%,前值为8.7%;人民币贷款增加约1.3万亿元,预期为约1.5万亿元,前值为826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86亿元,预期约2.8万亿亿元,前值约1.6万亿元。



五、专题: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分要点梳理


权威媒体梳理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

 

1.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被提升到新高度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2.    首提七大政策组合,强化政策针对性

 

会议提出,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3.    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基建“超前”发力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

 

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5.    货币政策更强调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6.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还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7.    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首提“预期引导”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8.    推动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

 

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9.    精准拆弹,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10.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

 

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12.png

法律申明.png

image.png

image.png

望华官网:www.bmcg.com.cn